联系我们 英文版

海洋代言人丨詹朝霞:“厦门号” 的百年传奇

时间:2021/07/16

来源:

浏览:


70.8海洋体实验室

113E7


70.8 Talk

海洋科学、人文、艺术谈



我想“厦门号”,一艘小小的船,中间折射了很多东西,如果对于个人来讲,是爱和勇气,诗和远方。对于厦门这个城市来讲,是开放包容,扬帆远航的城市文化精神。对于世界来讲,它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B4F8

詹朝霞

厦门市社科院

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鼓浪屿研究》编辑部主任


大家好,我是厦门市社科院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的詹朝霞。     

我想发生在浩瀚的大海,无论是生物还是艺术,都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那么,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个故事,是大海之上的航行,是关于人与海洋的故事。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朋友,你们有没有人看见过真的帆船?我说的是风帆,三桅帆,无动力的那种帆船。  

就我个人来讲,其实在我接触到这个厦门号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我们传统的帆船是什么样子。直到2018519号,我听说有一艘模仿厦门号的帆船,在古月港码头,有一个下水仪式,我就跑过去看了。一看之后我才感觉到,我当时正在翻译的《厦门号的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当时从我们厦门出发,然后经过18,000英里的航程到达纽约,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为什么呢?当时在古月港的模仿厦门号的那艘帆船叫浪荡子。我们上到浪荡子去看,它整个甲板上面,是没有顶棚的。它真的只能是风吹浪打日晒,而且只能靠风向、洋流来进行航行,它没有动力。所以只有具有非常丰富的航海经验,非常具有勇气的人,心里非常坚定的人,才敢跨洋航行。



“厦门号”的诞生

那么,“厦门号”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我现在上班的地方是在同文顶。从同文顶看过去,对面就是和平码头,再往南边看的话就是演武大桥厦门港。

我翻译《厦门号的故事》的时候,我就在想象,1922年厦门的海面上,厦门港的港口居然出现了一个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仅仅从这个外国人复杂的国际背景,我们就能感觉到,当时的厦门是多么包容和开放。这位外国人就是“厦门号”这艘船的打造者,是出生在荷兰的丹麦人,他的名字叫沃德船长。 

 

492C6

 

那么大家会很奇怪,为什么一个出生在荷兰的丹麦船长,会在1922年出现在我们厦门。我也试着去查资料,但是我现在只知道沃德船长,在1921年到1922年之间,可能是在厦门工作。他为什么会在厦门工作呢?有可能是因为他在为海关服务。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述,沃德船长当时是在负责一个海堤的制造和监督的工作,这是一个陆上工作。相对于他的航海生涯来讲,可能更加安全和舒适。 

可是我想,沃德船长是一个天生的航海高手,我觉得大海就是他不息的梦想。 

他的身体中流淌着北欧海盗的血液。他有可能就在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无数次望过他面前的大海,也可能在鼓浪屿的海边往东看。或许是什么唤起了他的乡愁。他就突发奇想,有一天回去跟他的太太说这件事。他的太太是谁呢?他的太太是生长在香港和广东的疍民,也是一个船长的女儿(下图)。


3ACB0


 

1921年的12月的一个晚上,沃德船长回去跟他的太太说:“阿玉(我们把他的太太的名字翻译成阿玉),我们为什么自己不打造一艘船,开到温哥华,在沿途中我们发现什么地方好,就可以买一片牧场住下来。我想那是一个很惬意的生活。当然肯定很困难,肯定也很危险,也很慢,但是我觉得值得一试。”他的太太阿玉就说:“好!” 

大家不会觉得说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事情吗?他们要泛舟太平洋,就像周末我们开车去东坪山转一转,去五缘湾看一看。

沃德船长一念生,则一万八千里。

他说到做到,马上就开始动手打造这艘船。他在台湾买了樟木,在福州买了杉木,然后雇请了惠安的造船世家汪家,汪三九家。当然整个船的设计,材料的购买,整个尺度的把握,都是沃德船长亲自做的。然后他雇请了汪家在厦门港打造“厦门号”。

2008年,《厦门晚报》有报道这件事。汪家的后代还打电话到《厦门晚报》说,“是我的父亲和我的叔父,他们来包工做这个厦门号的”。所以厦门号从1921年12月开始动工,然后到1922年5月,他基本上就打造好了。 


295EC

厦门号的船体和桅杆

 

1921年,其实沃德船长还有劳动合同在身。但到了1922年,他索性就全身心来做这一艘“厦门号”。大概在1922年的4月份的时候,船身就打造出来了。 

当时有很多朋友到厦门港去看这一艘船,但大家都说不对,好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厦门人就说 “no eyes no see”,没有眼睛怎么可以看得到。

原来是沃德船长忘了把眼睛给装到“厦门号”上。大家都知道福船的一个标志是什么?就是有两个大眼睛,厦门人就特别在乎这两个眼睛,如果说没有两个眼睛,那么这个船在茫茫大雾中,在夜色中,就看不清航向。 

 

3BA3C

厦门号的眼睛

 

所以沃德船长特别去买了樟木,然后把它锯成椭圆形。这个白人很郑重其事地选了一个黄道吉日,然后请道士、占卜、烧纸钱,都是疍民的习俗,然后郑重其事地把眼睛装上。 

 



1922年

一艘开往美洲的船

一切就绪,这个资料记录得非常清楚,就是1922517日早上6:00,沃德船长一家三口出发了。

刚才我们讲了他的太太。他们两个人怎么认识,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但沃德船长可能是在香港或广州的时候认识了阿玉,1903年结婚,他们到厦门的时候,已经是他们结婚的第19年了。他们有一个儿子叫博勃,9岁。

 

6E31B

 

所以1922517日,这一家三口,就在厦门港上船。厦门这边的朋友就在厦门港为他们送行。厦门的朋友就说了一句话,希望我们这是最后一次在这边见到你们,不要再回来了。大家听到这句话会觉得说,这告别好像挺不留恋,好像挺没情义的。 

No,其实是这样的,他们为什么要赶着5月份走?是因为他们要趁5月份的季风和洋流。富有航海经验的渔民们,就希望他们顺风顺水,不要被大风给吹回来了。

大家会不会觉得很神奇,一个外国人用我们中国的工艺打造了一艘完全是中国面孔的船,然后命名为Amoy,并且决定乘Amoy环游世界,去寻找他心中的牧场。

517号他们在厦门港出发,经过了18,000英里的一个远洋航行。这是他们具体的一个航行路线:从厦门港出发,610日到达上海,在上海他们经过了一个短暂的休整,622日从上海出发,然后经过日本涵馆,经过阿留申海峡,然后从白令海到达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港,这是他的前半段航程。 

1922919日,在离开厦门港124天之后,离开上海的87天之后,他们到达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港。

 

 

在到达维多利亚港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可以再次在不同的照片中领略一下厦门号扬帆远航的倩影。三桅船,大家可以看到船上挂着美国的旗和一面写着厦门号的旗。

大家看一下沃德船长和阿玉这一家。阿玉是非常典型的疍民的女儿,这是阿玉到达纽约后的一张照片。他们的儿子博勃也是个混血儿,但是我觉得他长得更像中国人。 

 

 

为什么大家看这是小船。因为帆船的话会附带一个小舢板,就是说在靠岸的水太浅时候,小舢板可以靠岸。博勃虽然当时才9岁,可是他已经是一个熟练的老水手了。驾驶这个船就像我骑自行车一样,我觉得我骑自行车也可以如飞的。

 

博勃与朋友驾驶着厦门号携带的小船

 

我们刚才讲过,沃德船长不是心心念念要找他的牧场吗,为什么到了维多利亚,他这个计划就暂时抛一边?跟这个照片很有关系。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照片上有一对明星夫妇,我们这个时候可能不知道,这一对夫妇是国际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和他的妻子马丽·碧克馥(下图)。这一对夫妇为什么会和沃德船长他们一家合影?是因为当时沃德船长他们到达维多利亚时,立即引起了当地万人空巷的轰动。

 

 

因为当时所有的西方人,对于东方只是一种想象,完全不知道中国和东方是什么样。厦门号,它色彩非常鲜艳,两个大眼睛,三桅帆船,一下子到达维多利亚,大家会觉得这是从天边航行过来的一艘船,它像一个浮动的博物馆,充满一种神奇和梦幻的色彩。

所以当时不断有人上船来看,看到外船外面的色彩,还想说进到里面去看这个船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当时范朋克和他的妻子碧克馥,刚好在维多利亚度蜜月,而且第二天就要走了。刚好当天下午在维多利亚,他们两个人上这艘船去参观,就拍下了这一张历史性的图片。

范朋克还跟沃德船长说:你看看有这么多人来参观你的船,说明你的船很受欢迎。为什么不把它作为一个展览?你可以每个人收取25美分,你一定会发财的。

沃德船长一听,觉得好像是。在他到达的后面几天,络绎不绝的人来参观厦门号。他有一天就收到了100美金的参观费。所以沃德船长就想先把他的牧场放一边去,牺牲掉自己的隐私,把这个船拿出来展览。然后他们一家三口就住在皇后酒店,在维多利亚展览了两个月左右。

因为沃德船长有一点,他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灵魂,他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做计划。我要随心所欲,我想走我就走,我想留就留。所以他到维多利亚展览了两个多月之后, 11月就从维多利亚港口再次出发,沿着美洲的西海岸沿线往南,溯流南下。

他没有计划,没有说什么时候要到达温哥华,什么时候要到达旧金山。随心所欲。在他11月到达温哥华后,又溯流而下,经过西雅图,经过洛杉矶,然后到达了旧金山。 

 

192468日《纽约时报》全版报道

 

 

后来到达纽约的时候,《纽约时报》给他们做了一整版的报道。这是阿玉母子他们摇橹的一张照片(上图)。 

路线图大家可以看一下。他11月到达温哥华,然后从西雅图经过洛杉矶、旧金山,再穿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大西洋,再沿着美国东海岸溯流而上。192463日到达纽约。

他们就算是完成了18,000英里的一个航海壮举。厦门号成为第一艘横跨太平洋,穿越大西洋,到达美国纽约的中国木制无动力帆船,被美国的媒体誉为说大西洋的第一中式帆船。



“厦门号”的旋风

美国《纽约时报》采访他们的时候,沃德船长说了一句话,他说这艘船经过了18,000英里航行到达美国纽约港,可是船的甲板一滴水都渗入不了(下图),可见它当时的密封性有多好。

 

6C5D4


英文资料里面记述了一个细节,沃德船长请汪家造船世家来打造这艘船时,他请了24个7~9岁的男童来勾缝。就是勾甲板之间的缝,这个缝是用什么勾?就是用秘制的桐油灰。所以到达纽约之后,已经是18,000英里了,甲板连一滴水都渗透不进去。 

“厦门号”的第二任船长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个帆像浸透了防腐性极强的牛血,认为“厦门号”活上300年到400年都没问题。

在他们眼里,这艘“厦门号”的制造工艺有多么坚固,多么科学。你看我们刚才讲到“厦门号”的眼睛,它停泊在纽约的时候,“厦门号”的眼睛就是我们福船的一个象征。它所到之处,都引起轰动。

首先是在维多利亚,大家刚才看到了,范朋克和碧克馥他们这一对明星夫妇上船所带动的轰动效应,所以促使 “厦门号”在维多利亚停留了两个月。在1923年的时候,伦敦一个非常著名的刊物《the wild world magazine》,大幅报道了厦门号的故事(下图)。 


5B404


从1922年开始,厦门号的明信片不断制作出来,当然最大的报道就是1924年的6月3日到达纽约之后,6月8日《纽约时报》对沃德船长进行了长篇的报道。伦敦的刊物《the wild world magazine》花了9页的篇幅来报道“厦门号”。这就是我翻译的这本《the story of the Amoy》。我们待会会讲说这本书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旁边有这本书的作者的亲笔签名,他的落款是1926年,签名的作者是谁?我们下面将会讲他的更加精彩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厦门号”作为明信片不断地出现在西方的世界、西方的媒体之中。这张图片是1941年的5月17日,大家可以看到当时”厦门号”的帆上写着“united China release”(下图),就是美国援华救援会。

 

3F884

 

大家都知道1941年中国正在抗战。厦门号停泊在纽约港,就是提醒大家还在战火纷飞中的中国,它正摇摆在战争的煎熬之中。  

所以这张图片也也让我们感觉到当时美国对于中国对日抗战的一个深度关切。  

然后我们再看这一张图片,这是收藏家们迄今收藏到的最后的一张“厦门号”的照片,也是“厦门号”的唯一一张彩色照片(下图)。


85768

 

1952年,厦门号在纽约新谢诺尔德的艾科湾。从这张照片上依然可以看到“厦门号”依稀的风采,它的色彩,它的眼睛。但是它的帆已经降下来了,没有展现出厦门号整体的一个风姿。 

1952年,“厦门号”也是它生命的一个低点。  

我们刚才讲了第一任船长沃德船长一家的故事,那么我们现在要讲讲《the story of the Amoy》作者的故事。这个作者是谁呢?是尼尔森船长。尼尔森船长又是怎么冒出来的?

 


尼尔森船长

19234月,我们第二个主人公登场了,就是尼尔森先生(下图左)。

 

516A1

 

尼尔森先生当时是一个无线电工程师。在他听说了厦门号到达旧金山后,就狂奔过去。他不只是狂奔过去,也不是说只看了它一眼,也不是说上船上下打量,而是去求沃德船长,我求你把我放在船上,我什么工资都不要,我愿意跟着你。我愿意做一个不要薪水的水手,跟着你们去漂流。

是什么使他如此着迷?又是什么使他如此倾情? 

他在这个书《the story of the Amoy》里面讲到,“19234月的那天早上,我永远都不会忘,他说,我终于成了厦门号的一个签约水手。等着取代我的男人还多着。他的意思就是,在PK了一堆人后胜出了,他才成为厦门号签约水手。他用一种非常抒情的笔调说,这艘船,它像从天边,像梦一样向我开过来,它充满梦幻色彩的船身,船舱里面中国信仰的小慈佛,就是我们的大肚佛,都无不让他深深地着迷。  

他觉得他可以为了它什么都可以不要。他的书里面写到沃德船长,他觉得沃德船长是他最崇拜的人,因为沃德船长7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航海的老手。当他到达中国香港、广州的时候,他已经在海上漂流了20多年,已经到达过这个世界的四大洋七大洲。沃德船长是一个已经走遍天下,有世界见识的一个人。  

说到沃德船长和他的中国太太阿玉,他们19年的婚姻,就像一场持续不断连绵不绝的蜜月。他说沃德船长对阿玉的感情就是,阿玉是他的恋人,是他的情人,是他的妻子,是他的顾问。没有阿玉,沃德船长绝对不会这么异想天开地自己打造一艘船,漂洋过海,去寻找他们心中的牧场。如此浪漫的事情,我想就只有文艺青年才做得出。 

当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航海作家叫康拉德,他酷爱航行。大家都知道航行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孤独旅行,特别是帆船的驾驶,是一个人的,航行是长时间的在一望无际的海洋上漂泊。但它又如此有魅力,可以使人忘却一切,哪怕是一个人,也可以驾帆远航。所以康拉德当时是这样自己一个人扬帆远航的一个船长,并且他把他的航行都记下来,写成了书。 

所以这个尼尔森,他梦想自己也能成为像康拉德这样的一个航海作家。就这两点, 尼尔森先生就成了厦门号的签约水手,实现了他的梦想。  

尼尔森在19234月到厦门号后,跟着沃德船长一家经过一年多的漂流航行,于1924年的6月到达纽约。到达纽约之后,尼尔森先生太爱厦门号了,就买下了厦门号

 

70EB4

 

这艘厦门号一定是一艘载满爱的船。尼尔森遇到了他的太太丽塔,一个非常富有艺术气质的美女。尼尔森买下这艘船之后,就和太太就住在船上。 

1929年到1931年,美国经济危机,尼尔森经济不好就把船卖了。经济恢复之后,他又把船买回来。 

1938年的时候,尼尔森先生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他们一家人都住在这个厦门号上。

 

51C04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成了疍民,住在厦门号上的洋疍民。尼尔森先生实现了他一部分的文学青年的梦想。在到了纽约之后,他就写了一本《the story of the Amoy》,记述了19234月他上厦门号后,直到192312月穿过巴拿马运河到达佛罗里达这一段的航程。

 


“厦门号”的发现之旅

接下来,我要说,厦门号重新被发掘出来的过程。 

我们今年能够出《厦门号的故事》是建立在前面这么多人,十几年的收集积累的基础上。 

2008年7月18日,《厦门晚报》就对“厦门号”进行了大篇幅报道。编辑萧春雷老师起的这个标题我非常喜欢——“厦门最浪漫的事”。

 


2008718日《厦门晚报》

厦门号帆船远航美洲的故事》

 

在2004年的时候,厦门就有一个收藏家,翁如泉先生,他发现了第一枚“厦门号”的明信片,他隐约听说过“厦门号”的事情,但因不知其详,所以就在《城市杂志》中登了一个启示,说他发现了一枚疑似“厦门号”的明信片,有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 

那么就有一个叫许璐的先生,就去找翁如泉,然后翁如泉就把这张明信片给他。翁如泉先生不久就去世了,许璐先生就继续寻找。他很快发现了很多资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美国《纽约时报》。所以许璐先生就根据《纽约时报》撰写了这一篇文章,在2008年7月18日把它登出来。后来厦门的收藏家陈亚元先生,慢慢地就让“厦门号”的收藏变成一个主题收藏。


201757日,《厦门晚报》整版报道收藏家陈亚元先生收藏厦门号藏品的过程


 

我知道的最后的关于“厦门号”的故事的文献资料,是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王成志教授帮我查到的,发现《纽约时报》1966年6月再次报道了“厦门号”,是尼尔森去世的消息。他是1966年6月去世的。

其实尼尔森是一个很普通的美国人,为什么《纽约时报》会报道到尼尔森去世的消息呢?还是因为厦门号的故事。

我想厦门号,一艘小小的船,中间折射了很多东西,对于个人来讲,是爱和勇气,诗和远方。对于厦门这个城市来讲,是开放包容,扬帆远航的城市文化精神;对于世界来讲,它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这就像当时厦门号打动尼尔森一样,我想它也打动了我。今天下午这个时刻,不知道有没有打动在座各位朋友的心,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詹朝霞

文字整理:郭可嘉

视频制作:李水平

 


D32E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和摘编。

 

 

 

10617

 

上一篇: 海洋代言人丨陈铭:医美行业潜在新秀: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海绵宝宝” 下一篇: 海洋代言人丨林翰冰:用鱼骨艺术,延续海洋生命

相关文章